来源:湖南日报 2025-09-08
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走过40年光辉历程,为推动教育公平、提升国民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新时代赋予了自考事业服务国家战略、回应人民需求的崇高使命。面向未来,湖南自考内容建设要主动适应新发展阶段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入课程思政和专业教学全过程。本文聚焦湖南自考40年发展,分析了当前内容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融合三湘文化特色、革命文化基因的创新策略,以期推动自学考试内容优化完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文化滋养。
湖南自学考试40年发展回顾
发展历程与主要成就。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创立于1980年,经历了探索创立、快速发展、提质增效三个主要阶段。4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省自考工作者兢兢业业、开拓进取,推动湖南自考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1984年1月1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同年11月25日,湖南省举行该省首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中文、数学、英语、会计、统计和党政干部基础理论专修科六个专科专业,开考课程为哲学、现代汉语、解析几何、基础英语、经济学(分为财经类和公共类),报考人数为63838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自考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增设了网络教育、开放教育等新的学习形式,建立了多元化的终身学习“立交桥”。目前,全省共有自考主考院校31所,开考专业93个,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作出了湖南自考人的突出贡献。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40年来,湖南自学考试坚持服务大局,在助力经济腾飞、推进教育公平、提升国民素质等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
自考在教育公平、素质提升中的贡献。自学考试是我国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形式。40年来,湖南自考打破了传统高等教育的时空限制,为更多不同年龄、不同群体学习者提供了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有力推动了教育公平。通过自考,广大考生的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显著提升。一大批自考毕业生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业务骨干和拔尖人才,在服务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考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充分共享。从最初校内函授、业余学习等单一形式,到现在的网络教育、开放教育等多元化学习方式,自考始终在教育形式、考试方式上勇于创新,让高等教育资源惠及更广大群众。自考推动了学习型社会建设。它面向社会开放,打破了年龄、时空限制,让“求学梦”照进现实。许多考生边工作、边学习,将所学应用于本职岗位,有力提升了城乡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同时,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的教育需求也日益增长。在此背景下,自学考试成为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普通高校形成互补,为不同群体成长成才搭建了广阔舞台。一批批自考生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业绩,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用奋斗诠释自考人生,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自考内容设置问题及创新方向。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湖南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受历史积淀和办学条件限制,传统高校对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的适应性还有待提高。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自学考试要找准定位,进一步彰显自身优势和特色。长期以来,湖南自考内容设置虽不断优化完善,但在融合三湘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方面还不够系统深入。
三湘大地人杰地灵,红色资源丰富,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从屈原、王船山、魏源等历史名人,到毛泽东、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再到雷锋、杨开慧、夏明翰等革命先烈,三湘儿女始终以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著称。这些名人志士的治学为民、经世济民精神,革命先辈的坚定信仰、不怕牺牲品格,都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宝贵精神食粮。然而,目前自考内容涉及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元素不多,对湖湘文化特质的体现不够。专业课程与三湘文化结合不紧密,思政课碎片化问题凸显。加强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丰富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是当前自考改革的重要课题。
新时代要求自考必须强化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教育公平不是平均主义,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导向,着力解决教育资源区域、城乡布局不平衡问题,重点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学生、残疾学生等群体”。自考作为助推教育公平的重要力量,改革的着力点在于推进内涵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内容设置要从单纯注重专业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家国情怀、人文素质、思想道德的塑造。唯有如此,自考才能更好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重任。
三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三湘文化的内涵。湖南,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湘文化,三湘文化,作为湖南人民的智慧结晶和精神追求,历经千年积淀,吸纳了儒、道、佛等多元思想精髓,形成了独特的兼容并蓄、务实创新的文化特质,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不仅展现了湖南人民的历史风貌,更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湘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忠孝节义的道德情操,湖南人以重情重义著称,这种忠诚孝顺、坚守节义的品德,是湖南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经世济民的实学传统,船山学派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这一传统在湖南乃至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敢为人先的进取意识,魏源、曾国藩等湖湘先贤的开拓创新精神,代表了湖南人民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激励着湖湘儿女不断前行,勇攀高峰。
忠孝仁爱、诚信友善的伦理道德规范,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经世致用、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共同构成了三湘文化的核心要素。这些思想精华历久弥新,不仅塑造了湖南人民独特的性格特征,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一代代湖湘学子的人格养成。
在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三湘文化的时代价值更加凸显,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当深入挖掘三湘文化的精髓,从中汲取精神营养,用于涵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家国情怀。通过传承与创新,让三湘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湖湘力量。
湖湘传统文化对当代自考生的意义。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当代大学生的心田,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涵育高尚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忠诚为民、实事求是的三湘务实精神,能激励自考生脚踏实地、奋发有为。重义轻利、诚信友善的湖湘商道,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综合素养。“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进取意识,能鼓舞莘莘学子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将湖湘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自考,能培养既有专业本领、又具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国内主要矛盾深刻变化、社会转型叠加,不确定性风险挑战显著上升。越是在这样的大变革时期,越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用以涵育人才、凝心聚力。“十四五”时期,湖南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坚定信仰、宽广视野、开阔胸襟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坚定文化自信,将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到民族复兴的宏伟事业中来。自考作为面向成人、服务终身学习的教育形式,培养对象以在职人员为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愿强烈,条件也更有利。深入发掘三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用以指导教学内容改革,对于提升办学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
融合湖湘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考内容创新策略
在通识教育中强化三湘文化特色课程。通识教育作为自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自考生综合素质、拓宽其知识视野的重任。为更好地彰显湖湘文化特色,通识教育课程可以进行如下调整:
开设湖湘国学经典选修课。湖湘地区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辈出之地,其国学经典更是璀璨夺目。《楚辞》以其独特的浪漫主义色彩,展现了屈原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对人生道路的坚韧探索;而《船山全书》则凝聚了王夫之深邃的哲学思想与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选修这些课程,自考生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的风采,还能在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进取意识、王夫之“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的求索精神中汲取力量,砥砺个人品格,提升思想境界。
开设三湘名人思想专题课。湖湘大地孕育了众多杰出人物,他们的思想与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曾国藩则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其治学与从政的智慧至今仍值得后人借鉴。通过开设这些专题课,自考生可以深入了解湖湘先贤的家国情怀与学思实践,从而感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在通识课程体系中,高校还应将三湘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传承创新作为重要任务。为此,要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挖掘各类通识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自考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坚定文化自信。例如,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可以围绕近年来湖南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开展专题教学,让自考生深刻认识到党的正确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与奋斗精神。
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湖湘文化因子。自考专业课程要因地制宜地植入湖湘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实现专业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一是挖掘专业领域的文化元素。如医学专业可融入“医乃仁术”的悬壶济世情怀,工科专业可融入湖湘匠人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二是开设彰显地域特色的专业选修课。如“潇湘文化与湖南方言”“湖湘茶艺与茶文化”等,引导学生在亲近本土文化中增强认同感。三是注重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红色资源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如在法学专业开设“人民司法为人民”专题,用平江起义、秋收起义等革命斗争史诠释法治建设的价值追求。
专业教学中的文化元素挖掘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守正”就是要高度重视经典著作的教学,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道德理念、人文精神;就是要重视家国情怀的培育,引导学生胸怀“国之大者”。“创新”就是要结合专业特点和时代需求,对优秀文化作出创造性诠释;就是要注重传统美德在专业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如在会计专业,可结合“湖湘商道”中诚实守信的行业操守,开展“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坚守底线;在文秘专业,可利用《尚书》《左传》等,开展礼仪、书法、文辞等传统技艺的训练,提升学生服务保障能力。在计算机专业,可结合《天工开物》《梦溪笔谈》,讲授我国古代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启迪学生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意识。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陶,专业教学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使命担当,培养其“志存高远、德才并重”的职业品质。
开发特色鲜明的校本文化选修课。高校要立足办学优势,开发凸显湖湘文化、校史特色的选修课。可开设非遗技艺体验课,如湘绣、竹编、烧制等,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授课,让学生在技艺实践中感悟传统工匠精神。建设体现校史特点和学科优势的特色项目,可开设“三湘红色游学”项目,师生寻访革命旧址、聆听革命先辈事迹,在实践体验中坚定爱国情、强国志,并体现为实践中的报国行。
校本文化课程要充分利用大学文化资源,彰显育人特色。要积极挖掘校史校风中的育人元素,讲好学校的“前世今生”,增强学生的荣校情怀。要重视非遗等地域特色文化的活态传承,开展传统技艺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创造之美。可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设计与地方经济文化相结合的实践项目,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如在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许多传统技艺濒临失传,开设“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项目课,引导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研发传统工艺,既能助力文化传承,又能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6]。
校本课程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如开设“湘籍名人与时代精神”选修课,从魏源、曾国藩等湖湘先贤的事迹中,引导学生领会爱国奉献、任重道远的家国情怀,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到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中。开设“劳模精神伴我行”选修课,邀请张首晟、张超等新时代楷模讲述奋斗历程,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将历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思政课教学的创新方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而将历史文化,特别是红色资源融入课程思政,则成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思政课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将红色资源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生动教材。要将历史的镜鉴作为思政育人的活教材。如组织学生参观刘少奇、任弼时故居等红色教育基地,从他们的家国情怀、坚贞品格中感悟信仰的力量,激励学生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课程思政建设要注重发挥课程的主阵地作用。教师要善于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从红色故事、名人事迹中提炼育人元素,恰如其分地融入教学。教师可在修身齐家、净化社会、兴邦治国等专题教学中,运用这些事例阐发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40年来,湖南自学考试在推动教育公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征程上,湖南自考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主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要善于从三湘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赓续红色血脉,推动考试内容守正创新,将“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融入课程体系、教学全过程,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精神滋养和文化依托。


